Image
Image

如何適應假肢,康復訓練很重要


編輯:2022-06-14 11:07:06

假肢前期是指安裝假肢前的時期。此期的康復重點是止痛和促進切口愈合。

首先要幫助截肢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逐漸習慣身體變化,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。同時,繼續對軟組織采取去敏、松動、牽伸措施,預防關節攣縮。在切口愈合后,應進行與操縱假肢的關節、肌群有關的肌力練習。

需要指出的是,70%的截肢者會出現幻肢感或幻肢痛。所謂幻肢感是指截肢后仍有該肢體存在的感覺,只要沒有不舒服和疼痛的感覺則不必介意。幻肢痛是指截肢者在截肢后不但存在幻肢感,有時還突然感覺已截去的肢體疼痛。多數患者在截肢后的早期先后出現刀割樣痛、針刺樣痛,而后則變為燒灼樣或擠壓樣痛,疼痛的持續時間為數秒至數小時。多數患者的幻肢痛可在使用合適的假肢后自行消失。

假肢的首次使用應從此期開始,以使截肢者及時產生使用假肢的概念,同時使截肢殘端去敏,提高患者對假肢的耐受程度。若兩個月后截肢殘端無明顯的滲出,則可以考慮使用假肢。

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氣候、假肢制作技巧、心理、宗教等都會對假肢產生影響,因此在安裝假肢后,截肢者應繼續進行肌力和活動度訓練,逐漸掌握假肢的穿脫與操縱技巧。

康復重點是訓練。整個康復過程需要在康復師的指導和協作下進行。截肢者不僅應掌握假肢的基本原理與保養知識,還應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獨立穿脫假肢,進行殘肢皮膚的檢查和護理。

注意防范新損傷。在完成康復訓練的18個月內,康復師應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,及時幫助傷殘人員解決仍然存在的各種問題。例如由于截肢側肢體全部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功能,因此很容易發生非截肢側肢體的過度使用而致損傷,康復師應引導傷殘者注意防范。

制訂符合實際的康復計劃。為達到重返社會的目標,可營造與傷殘人員工作環境相似的環境,以便其進行工作能力的訓練,終使部分傷殘者在注意的前提下做一些限制性的工作(但不鼓勵他們做超過其功能范圍工作)。為此,制訂比較完整的康復計劃,例如“每天進行6小時、每周堅持5天的訓練”等。


版權所有:山西康德誠  備案號:晉ICP備14007247號-1